close

 

 之前學會了理論的概念和建構理論最基本的元素與方法, 要開始進入到研究的範疇, 準備社工師者必須精讀此部份因為是選擇題或申論題經常問到的範圍再進入研究設計之前, 吾人須了解研究的步驟, 才知道容易將接下來的各章節融會貫通, 建議看一下論文或自己找個題目, 做些演練, 就會牢記這些步驟 (每本教科書寫的不盡相同, 所以可以自己找容易背的來記). 

1.      定義問題: 社工容易有職業倦怠, 個案量可能是影響的因素

2.      問題的具體化或概念化: 見之前談的章節

3.      研究文獻回顧: 尋找相關的研究或理論, 看有沒有支持個案量是影響因素的研究

4.      研究設計: 可依目的與時間來分, 依方法分為質化/量化研究確立研究對象, 時間, 地點, 測量工具,…

5.      資料收集

6.      資料分析: 質化的分析以語言為主, 量化的分析則用統計來表示

7.      研究貢獻與限制

五、研究設計- 依目的來分

()    探索性 Exploratory Study: 針對一些較缺乏研究文獻或經驗的議題,提出一個較廣泛的探索性研究,透過方法或技術的試用,發現問題所在,進而為更深一層的研究奠定基礎。較屬於質性研究,例如對原住民社會工作者與漢族社會工作者在對原住民案主處遇上的差異做探究,可以透過個別訪談或焦點團體,初步了解兩者在工作處遇上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    描述性 Descriptive Study: 針對某一特定群體或研究主題,描述其研究變項之間的特質,以期用來推論母數,建立普遍的陳述。屬於量化研究,例題請參見社區發展季刊121期有一篇在討論身心障礙者生活滿意度的研究,就屬於此類。

()    解釋性 Explanatory Study: 對於已有相互關係的特質的變項,指出其因果關係作為研究假設,再進一步驗證之。因屬於因果的推論,在研究設計上需要較縝密。此研究設計又叫causal study因果研究,目的在辦識研究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六、研究設計- 時間來分 (英文需要記住,中英文會交叉考)  

()    橫斷法 Cross-section study: 研究觀察涉及某一時間點內不同群體或者母體之樣本(即某個研究一次結束),例如在同一時間內,對台灣一到五歲的兒童各抽一百名,探討其觀看電視的時間;同一時間內,對家扶中心各地區的案主進行職業調查,了解各地區案主就業程度;此研究設計可以用來建立常模,例如一到五歲的台灣兒童平均看電視的時間。

()    縱貫法Longitudinal study: 一種允許相同現象跨越長時間之觀察的研究設計(即一個研究主題在不同時間點做長期的進行)

1.      趨勢研究Trend study or time-series: 不同時間,從同一個母體抽出樣本來研究,例如調查台灣0-12歲兒童看電視的行為,今年用電話調查一次,10年後再調查一次,20年再一次,三者做比較 (目的在比較三個年代的台灣兒童,看電視行為的差異)

2.      世代研究Cohort study: 從某一個特定的母體中,在不同時間抽取樣本來研究 (重點在研究對象有縮小聚焦,而前者研究對象範圍較屬全體性),例如觀察10-15歲兒童看電視的行為,2年後,再從12-17歲兒童中抽樣(所以樣本是同一群).

3.      小樣本重複施測Panel study: 顧名思義, 針對同一個樣所做的長時間觀察與追蹤研究. 例如從全台灣的兒童中抽取50名兒童(可用分段抽樣方法, 見第四章),研究其看電視的行為,每五年再登門拜訪,重複施測,了解這些樣本看電視行為的改變.

()    事後回溯法 Retrospective: 針對已發生的或者無法操控、觀察的事項,透 過歷史的回溯,如日記,工作紀錄等來檢驗因果之「相關性」(沒辦法指出真正因果關係,但可以知道是不是具有相關,這兩者並不同,以後會仔細陳述)

()    族群輻合法: 此法較冷門, 初級研究法不太會教, 是先橫斷法, 再縱貫法, 因費時費成本, 研究較少使用此法. 若想了解, 再來信問之或翻閱參考書.

    優缺點比較:

1.      橫斷法: 優點省時, 省力, 省成本, 沒重複施測的不良後果; 缺點是無法發現受試者行為的因果關係, 未考量環境或時間的影響及受試者個別差異

2.      縱貫法: 能分析受試者發展過程, 了解因果關係, 將環境與時間納入考量, 缺點是費時, 費成本, 數據不易處理, 加上個人發展因素無法維持最初之樣本

3.      小樣本重複施測: 優點是因果關係可信度高, 但樣本流失大, 亦易受重複施測效果影響

七、研究分析之陷阱: 在收集資料後即進入資料的分析, 分析需注意研究的單位, 否則容易發生錯誤 (需認得英文專有名詞).

(Ecological fallacy 生態區位謬誤: 將分析集體資料的結果用來解釋個人現象, (或研究分析單位和研究結果的判斷單位不一致時), 貿然下結論, 會有解釋錯誤的可能. 例如某個大規模的量化研究發現, 台灣人80%的肥胖者都喜歡吃薯條, 剛好我們身邊有肥胖者的朋友, 我們也認為他喜歡吃薯條, 其實並不一定正確.

(Individual fallacy 個體謬誤: 將以個體為研究分析單位應用到以群體為分析對象的研究. 例如某個以質化研究為主的焦點團體發現漢人社工員比原住民社工員較重視案主的貧窮問題, 主要是受了原漢金錢觀念不同影響, 但我們卻把這個結論用來解釋所有的漢人社工或原住民社工, 這樣的推論是有瑕疵的.

(Reductionism 化約主義: 研究者有時為了要強化其研究發現而過份簡化問題複雜性, 或將複雜的現象歸因單一因素, 而產生錯誤的解釋.

八、社會工作研究的功能: 協助界定社會問題或現象, 包含解釋與描述問題, 預測問題, 提出處遇方法及協助發展評估之方法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91074 的頭像
    n91074

    Nana 遊美記-社工全記錄

    n910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