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唸書, 除語言隔閡外, 最大的衝擊就屬文化的差異. 記得之前去加拿大, 最喜歡結交中南美洲和法國的同學, 因為他們都很熱情, 一旦認定你是朋友, 見了面就會對你又親又抱的 (當然是發乎情止乎禮囉), 那時候真的覺得"擁抱"具有一股強大的力量, 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 尤其當你處在孤單的情境下更能感受到這股無形的能量.

到美國之後雖然大部分的美國人都不玩這套, 但是有時候還是可以感覺到他們對人的熱情, 例如經常可以聽到服務業的人員敬業的對你說"You have a good day!", 甚至有幾次坐公車, 我跟司機說"Thank you" 司機會說"You are welcome, Sweet heart." 聽起來都讓人暖烘烘的前幾天, 實習機構的黑人阿嬤跑來跟我打招呼, 順便抱了我一下, 也讓我覺得格外溫暖和貼心.

我常常在想是什麼造就西方國家的人這麼容易表達出對他人的熱情, 而東方或者台灣人都相對比較含蓄西方國家的人, 尤其是美國人, 是非常個人主義的, 除了兒童以外, 每一個成人都要獨立的照顧自己, 即使是老年人也是如此, 在這樣現實的個人主義之下, 人們講求自我空間, 強調獨立個體為什麼卻又能大方的表現出對他人的關懷與熱情呢? 再看看台灣, 感覺起來我們跟家人或朋友都很親近但是我們卻很少對這些親近的人表達情感. 前幾天聽到我們機構的同事在跟家人聊天, 聊完就說"I love you, bye." 後來我跟這位同事說我們台灣人很少跟家人說"我愛你", 除了剛陷入熱戀的情侶會說外, 再來就是對剛出生的寶寶說.

講到小孩, 再舉個例子, 美國父母不喜歡跟寶寶一起睡覺, 他們會把新生兒放在搖籃裡或者放到另一個房間, 用監視器觀看(這是我們老師說的, 實際情形我不知道), 但是台灣人通常會跟寶寶一起睡, 把小孩放中間, 以便就近保護; 所以感覺起來, 台灣小孩應該要跟父母很親, 而且應該要習慣肢體接觸, 而美國人的小孩應該要跟父母親比較疏遠才是, 但很奇怪的是, 結果剛好相反. 這裡成年的小孩經常會擁抱父母, 跟父母或家人說我愛你; 台灣的小孩就很少會如此, 至少我上國小後就沒印象有主動抱過我父母了

今天早上, 我看到一幕蠻令我震撼的景象. 一大早, 我的實習督導載我去一個機構作問卷訪問, 順便載她先生去上班. 她先生下車時, 她們兩個在我面前嘴對嘴親了一下, 頓時之間我的內心非常震撼, 因為縱使他們結婚多年, 兩人居然還可以如此直接, 自然而不嬌作的在表達情感. 這讓我想到之前要回來美國時原本想要好好抱抱久未見面的朋友, 不過後來還是因為感到奇怪而作罷. 還有, 前幾天小咪突然對我說"我愛你", 我也覺得很震撼, 雖然這只是簡單而平凡的在表達我們的情感, 但不知怎的我似乎沒有勇氣立刻對她說出"我也愛你" 這四個字 (因為真的很不習慣, 不過後來還是說出口了~小咪, 我愛你~).

我想, 人的生命真的很短暫, 不知道下一秒我們的旅程是不是還繼續進行著, 就像前幾天小咪跟我說梅君走了的消息, 我覺得到目前為止, 我都還在消化, 還在思考她去哪了? 真的, 要去習慣表達我們的感情給所愛的人, 當習慣成自然後, 就可以感受和享受這種親密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910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