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研究是我最喜歡的研究方法, 雖然說目前台灣社工系的研究生寫論文時很喜歡做質化研究 (可能是考量成本因素及研究對象不易取得), 不過我個人認為量化研究比質化研究對實務或學術的貢獻或其研究產出均較為具體.

 

說到這裡, 不得不小抱怨一下, 台灣的碩士生要能畢業, 幾乎都規定要寫論文, 不過由於學校或學生素質不一, 很多研究生的論文看了簡直要人吐血, 之前我在國圖找一篇關於社工管理的相關論文, 裡面有一半引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現(圖解就佔了一半), 四分之一在做名詞解釋, 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那名研究生自己研究的內容整篇不知所云, 充其量這只能說是一篇讀書心得報告. 所以說, 我比較贊成美國對人文教育的作法, 將大學的內容視為初級專業教育, 而研究生則是進階的專業教育, 把研究的工作全心交給博士生來做. 回歸正題, 要把量化研究學好, 我自己的方法是連結實際例子或是找一些有興趣的論文來看, 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在真實情境中, 便能融會貫通, 如果還是不了解, 建議google一下, 多看看別人是怎麼解釋某個概念的, 記住自己認為最好記的就行了(像之前說的, 研究法或統計是從西方發源的, 其道理很簡單, 只是經過翻譯, 導致不易了解

).




Chapter 3:
量化研究 (第一、二點建議與質化研究相比較)

一、量化研究的特質/定義: 量化研究認為世界是一個有秩序, 有法則而穩定的「事實」, 是能夠被完全了解並可以透過概念化, 具體化, 操作化 (conceptualization, specification, operationalization)而被正確測量. 其理論原則是根據:

()    實證主義 positivism: 為自然科學取向, 針對可衡量的變數與可證明的假設做的客觀研究. (從中文字義, 就是「實際去證明」故強調科學的重要性)

()    經驗主義Empiricalism: 即利用可觀察, 真實世界的經驗, 證據, 和訊息做為發展或檢驗概念的方法. (認為研究的內容, 是要立碁在可以「被經驗」到事物上面; 故同時適用質化與量化研究.)

    比較質化與量化差異(相關概念可見第一章):

1.      質化: 歸納法induction, 強調建立基礎理論或假設, 重視主觀經驗, 透過對話來解釋個人所認知的意義, 偏探究性之研究設計. 優點在可深入探索抽象的內心世界, 但研究易受偏見影響, 較不科學且無法測出變項之因果關係.

2.      量化: 演繹法 deduction, 強調檢驗理論或假設, 重視客觀科學, 透過概念化, 具體化, 及操作化來進行研究, 偏描述性與因果性之研究設計. 優點為同時進行大樣本研究可省時省力, 運用統計方法計算變項間因果關係; 缺點在無法真切了解或研究複雜的問題或現象.

二、量化研究的資料收集: (我自己認為可以分成三種)

()    非干擾性研究:

1.      二次或次級分析 Secondary Analysis: 借用他人已經取得的「原始資料」(即還沒有處理過的資料)來做自己的研究和統計分析, 如拿政府的戶口普查資料來做人口分析, 拿學校的中輟通報人數來分析國中小學生的就學狀況等等. 研究時若要使用別人的資料, 必須徵求同意或者註明來源出處.

2.      現有統計資料分析法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運用他人已經完成的統計分析資料, 再搭配自己收集到的相關資料, 提出自己的看法與發現. 此法雖省時省錢, 但效度(即資料無法完全或資料選取不客觀)與信度(樣本資料會隨時間或空間改變意義)不佳.

3.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與歷史分析或文化比較法類似, 但歷史分析屬質化研究; 內容分析屬於量化研究, 即對具體的大眾媒體工作做有系統且量化的分析, 再加以描述的一種方法, 也就是將收集到的質化素材(如報章雜誌等)透過編碼coding, 量化的過程.

()    社會調查法: 針對某一社會現象, 以抽樣方法, 透過問卷或訪問等工具或步驟, 來收集樣本資料, 經統計分析後, 推論到母體的方法. 其中又分訪問法, 問卷法, 焦點團體法, 及深度訪談法(定點訪談法)

()    實驗法: 又分實驗室實驗與實地實驗.

    補充: 不同的學者對研究方法有不同之分類, 最常見的是分六種: 實地實驗法, 實驗室實驗法, 社會調查法, 事後回溯法, 觀察法, 和文化比較法.

1.      事後回溯法: 即研究者不能直接操控自變項或所欲研究的現象已經發生, 所以必須先觀察依變項(即已產生的結果), 再尋找或探究可能影響結果的原因(即自變項), 並推論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 因此, 事後回溯法可以靠「非干擾性」的方法來收集資料, 或干擾性的方法, 如直接詢問當事人的記憶, 亦即利用口述歷史法或訪談法等來增加非干擾性資料的可靠性(即資料的三角測定). 故此法適用於質與量化之研究

2.      觀察法(詳見質化研究)亦適合質與量化研究.

3.      文化比較法即歷史分析法, 屬質化研究; 實驗法與社會調查法則為量化研究.

 

 參考2007年10月保成出版 研究法 王淑芬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910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